甘肃定西的考生魏祥,先天性脊柱裂、椎管内囊肿,19年来妈妈推着轮椅陪伴他求学。今年高考,魏祥取得了648分的好成绩。但是,距离清华大学录取线仍有10分左右的“线差”,险些击碎他的“清华梦”。
如今,坚强、乐观、自信的魏祥已在清华大学从容地开启了崭新人生。就在今年,在甘肃,有近40位像魏祥一样来自贫困家庭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,通过精准扶贫高校招生专项支持计划走进了清华大学。
从2012年开始,甘肃省打出了教育扶贫的“组合拳”,其中仅精准扶贫高校招生专项支持计划,就累计支持超过10万名来自贫困家庭和农村户籍的考生,走进了心仪的各类院校。
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,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,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。在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看来,“公平”“质量”两个词,彰显出党和政府缩小教育鸿沟的决心,是“加快教育现代化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”的行动指南。
近年来,甘肃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,精准识别扶贫对象,补齐发展短板,按照“一市一方案”“一县一清单”“一户一对策”的原则,明确资金、项目、人员倾斜支持等关键领域,形成了覆盖全学段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,“拔穷根”“摘穷帽”,使贫困家庭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。先后推出了“9+1”精准扶贫教育专项支持计划,即学前教育、义务教育、普通高中教育、职业教育、乡村教师队伍、民族教育、学生资助、高校招生、留守儿童等9个专项支持计划和《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》。
学前教育一直是教育的“短板”和“痛点”,在西部农村地区尤为薄弱。
受惠于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支持计划,平凉市静宁县城川乡高湾村在2015年建起了公办幼儿园。3岁半的高煦茏跟着在新疆打工的妈妈回到家乡,幸福地成为这里的第一批入园幼儿。
高湾村幼儿园设施完善、课程丰富,音乐、舞蹈、科学、健康、语言等课程一应俱全。上幼儿园以来,高煦茏特别开心,其家长也摆脱了“留守期”的烦恼。
在过去的5年间,甘肃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发力,建成了近7000所乡村幼儿园,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、15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。
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,是甘肃落实“公平而有质量”的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。甘肃省全面改善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,项目覆盖全省1.1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的257万学生。截至2017年底,已经累计投入资金193.13亿元,使农村义务教育面貌焕然一新,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增加1.98平方米,学生人均室外运动场面积增加2.21平方米,寄宿学生人均宿舍面积增加1.59平方米,基本消除了D级危房,消除了“大通铺”现象。
“田间就是课堂,工地就是教室”“毕业一人、脱贫一户”。在静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,园艺专业学生王伏帅,最近成为校园网红。今年,这位年仅17岁的女孩,利用温室低温诱导果树开花技术,让家里的果园大获丰收。“我用学到的知识,让家里的杏子提早1个月上市,价格翻一番,今年家里卖出300公斤杏子收入3万元。”
像王伏帅一样受益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,助力家庭摆脱贫困的故事在甘肃数不胜数。从2015年起,甘肃在免除所有中职学生学费的基础上,还免除了书本费,为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发放2000元助学金,同时,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。在甘肃,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户学生,在校期间可有1次再次选择调整专业的机会,毕业后由学校优先推荐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;学生就业后,学校要开展为期3年的跟踪服务,确保其稳定就业。如今,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正成为创新创业、脱贫致富的带头人。
从雪域高原到戈壁大漠,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精准发力、综合施策,发挥教育在促进扶贫、防止返贫方面的基础性、根本性、可持续性作用,交出了一份“公平而有质量”的教育扶贫答卷。
信息来源:甘肃省教育厅官网